“2017未来医疗100强”论坛,以“物种大爆炸时代”为主题,2017年12月15日-17日在北京万豪酒店举办。
在健康管理平行论坛上,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COO林琳,北京妙医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孔飞,医联、企鹅医生创始人兼CEO王仕锐,康佰瑞创始人兼总裁李晓霞,经纶世纪医疗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余中,护联网创始人张雪莉,大象医疗总经理芶正猛,复星同浩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琦开来到现场。
在场嘉宾围绕健康管理运营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康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路径,人才体系认证及产业现状并发表精彩主题演讲,并就产业升级、技术涌现为健康管理带来的迷思进行探讨。
林琳:以体检为轴心打造健康管理服务闭环
体检、健康管理包含三个关键词:健康体检、健康大数据、健康管理闭环。目前的健康管理方式包括四种:以医院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模式、以体检中心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以健康大数据为基础的线上管理模式、以保健品公司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体检是预防医学非常重要的一环,预防医学的逻辑是从零级预防开始,这一阶段的健康管理最有价值,也就是更早期、更有预测性的健康检测趋势,如基因监测等。
一级预防是基于体检数据给出的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
二级预防指已经有了疾病的征兆、常规的用药,需要合理的治疗;
三级预防包括综合康养、疗休,以及所有的综合保障。
体检的意义,不只是检查,而是预知,这也是健康管理非常前端的一个环节。
体检的核心就是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健康。由传统基础的体检1.0时代升级为精准体检2.0时代,也就是包括肺、胃、头以及心脏等脏器的精准监测。同样,到了数据智能时代,美年大健康要向3.0时代不断的升级。
美年大健康打造的健康生态圈包括慢病管理平台慢病管家、投资平台、健康大数据平台、专科医疗集团平台、女性健康服务平台、掌中医平台、精准医疗平台、大象医生医疗平台、健康智谷孵化载体、中药材产业链。在这样的入口以及数据的基础上,把上下游产业链和健康相关的兄弟企业整合在生态圈上。
体检中心在健康管理当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个性化、可持续的超级健康需求入口。2017年美年大健康为2000万人次做健康体检,按照这样的成长速度,到2020年将有1亿国人在美年大健康平台上接受健康体检,也就是积累1亿的大数据。
1亿的大数据综合起来重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亿基因大数据:零级预防,从自带的基因开始预测你的疾病隐患;
1亿血液数据:积累常规体检的各种血液指标
1亿重大阳性体制的标志数据:以胃癌、肺癌,以及头部肿瘤为主的重大疾病隐患阳性体征。
孔飞:通过游戏化运营的方式提升用户的依从性
健康管理最难的是什么?最难的并不是用户的指标,最难的是后期的干预。不管医生给出的方案还是健康管理师给出的方案,离开医院的时候就忘掉了,医生让多喝水、注意休息,可能回家就忘掉了,只按时吃药,健康管理更难的是依从性。
用游戏化的方式做健康管理,要针对用户不同的喜好和他们拥有的习惯,要配合他们或者适应他们的习惯去做健康管理,而不是想当然的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其实给出解决方案特别容易,让他执行这个解决方案特别难,而这个难题是一直存在的。
打游戏的状态包括熬夜、玩得兴奋、不屈不挠,当然游戏也有好的地方——满足感,生活中不能得到的可以在游戏里成为国王,同时会带来幸福感。
怎么提升人的满足感、完成目标的幸福感?是《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给我们提示的几个原理,这本书中的观点值得健康管理行业的创业者借鉴。
打游戏是高风险的,是有创造性的工作。游戏化运营有几个特点:
第一,游戏的自愿参与性。没有人逼着你打游戏;
第二,反馈系统。打完之后告诉你通关了马上就有奖励;
第三,规则明确。完成这个关卡,冲刺多远会有什么后果;
第四,游戏化的机制。游戏是今天移动互联网行业赚钱最多的,包括腾讯,一大部分业务是游戏。
妙健康的游戏化运营主要分为:
游戏化任务,利用娱乐性展现的方式吸引用户。用户在轻松娱乐的同时,促使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完成了身体健康任务管理;
游戏化活动,提升用户活跃度,增加用户留存。将健康管理以活动形式展现,给用户带来荣誉感、成就感及物质奖励;
游戏化交互,利用游戏化的交互方式,增强用户好感度、提高用户黏性,增加用户的分享意愿。
通过明确健康目标-平行实境游戏-设置竞争模式-组建健康社群的模式,最终达到让健康成为习惯。
截至目前,妙健康已为超过3000万用户提供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妙健康开放妙+平台,免费向第三方智能硬件开放接入能力。孔飞表示,只要在平台上接入大概300k左右的SDK接口,就能通过连接智能硬件可以根据用户行为提供方案。目前妙+连接大概300多款设备,合作伙伴包括华为手机、中国联通、众安保险等,遍及手机厂商、运营商、保险公司等机构。
王仕锐:企鹅诊所不是“诊所”
为什么企鹅诊所不是诊所,是什么?
企鹅医生诊所应该定义为标准化运营的共享平台。这个平台是“线下入口”、“连接器”、“连续数据”。
线下入口在哪?
王仕锐表示,实现线下入口,有三条途径:一是自建标杆型高品质诊所;二是建立诊所联盟,将诊所入口规模化;三是诊所共享,提供用户健康数据的获取入口。
连接什么?
在连接器的定位中,企鹅医生想做到的是:
1.连接信息。给C端的用户会员提供组的医疗健康资讯、健康解决方案的内容信息;为传媒公司提供内容版块;
2.连接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打造就医服务链条,创新医疗服务。包括家庭场景、线上问诊以及诊所场景的服务;
3.连接产品。包括智能穿戴设备、药品、健康食品等。企鹅医生有海外进药、海外购药的过程,所以需要连接药品、保健品等。
4.连接数据。包括医院的数据、诊所的数据、个人的数据。
5.连接技术。当下的AI还是比较早期的获取数据实地,做简单的数据清洗、结构化,找到应用场景,但是在五年之后一定有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到场景的落地。
6、连接金融。通过整合保险产品资源,针对企鹅医生客户群体推出HMO类的控费型医疗保险金融解决方案。在医疗金融解决方案层面,企鹅医生还为患者提供医疗互助服务以及医疗金融分期,缓解患者短期资金紧张。
能提供什么样的连续数据?
一是诊前和诊后数据。一个真正的用户健康消费,甚至有80%应该放在诊前和诊后,放在预防和康复,所以所有三甲医院的预防不够,所以需要诊前和诊后的数据,通过诊前的信息采集和会员使用监测设备上传的数据来收集。
二是双向连续的数据。双向、连续数据的关键在于,能通过用户的数据波动做出反应,掌握新鲜、可调度、可结构化、可做二次调整的数据。
总而言之,企鹅医生作为连接器,希望连接的是信息、产品、服务、数据、技术和金融六大类的资源。王仕锐透露,企鹅医生的规划是,两年时间自建300家诊所,建成3000个联盟诊所,配备30000个检测设备。
李晓霞:智能化健康管理 让健康更简单
健康管理服务难点和痛点在于:
1. 健康管理服务的标准和内涵缺失,盈利能力低
各种行业提供的服务大家都认为是健康管理,在健康管理领域不能都涵盖,要么是聚焦,要么是强调服务的广泛性;
2.基层医疗行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低
从基层的视角来看,基层医生的问题在于,一是招聘医生难;二是医生来了以后工作难。从现在医疗资源的配比来看,中国在2020年规划是每万人全科医生2人,国外的经验是每万人2000-2500人是全科医生,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3. 慢病管理流程路径停留在理论和诊疗层面
防病指南较为粗略,在医生执行层面没有真正落地;
4. 智能穿戴设备数据分析和健康解决方案
可穿戴设备遇到的瓶颈在于,设备仅仅停留在数据提取、采集和趋势分析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没有达到给用户做健康画像和改变身体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穿戴设备像游戏一样,成为阶段性玩和体验的东西,很难触发到这个人的健康改变本身,在这个情况下他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解决;
5. 体检行业只检难管的健康服务
体检行业的重心在检查上、设备上、每天的数据量上,如果流程不系统再造很难做大规模服务管理;
6.保险行业健康服务需求和低成本广覆盖服务
有人想买单但是买不起,因为人太多了,所以非常希望健康管理低成本、广覆盖、规模化;
7. 个人终端健康风险防控和慢病康复
终端健康风险防控和慢病康复没有有效的路径和方法。现在的健康产品,整个健康管理服务,都讲生态圈、生态闭环,在这一层面并没有真正串起来;
8. 健康服务方案触发和链接导向的健康产品。
康佰瑞的运营逻辑在于:
第一,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做智能化健康管理;
第二,院前院后支持;
第三,成本更低、质量更好;
第四,聚焦大众健康,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第五,区别单病种和现在目前互联网医疗中的浅层咨询模式,比如问诊,问完以后告诉多少钱,希望能够更深入的解决个体的健康;
第六,生活方式管理为主。
在目前的技术情况下,医疗模式、健康管理的改变成为可能,康佰瑞现在目前做的方法是以服务为导向+互联网创新服务的模式,也就是随时随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个体提供健康管理。而不是单独的以穿戴设备为起步,或者体检中心的数据为基础起步。
余中:人工智能的范式与路径:全科医疗、健康管理、公共卫生
人工智能定义两个方面:一个机器学习、一个专家系统,现在大家谈的基本上都是机器学习,关键问题聚焦于怎么样建立模型深度学习,那只是人工智能中的一部分,特别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专家系统,只能做影像深度学习,很多东西根本没有办法走下去,专家系统就是来做医学的服务,这样才能形成所谓的闭环。
人工智能范式一个是医学问题,一个是医学服务。医学问题是总结过程当中数据与数据的标注,我们做数据清洗过程当中就是做大量数据的标注,然后建立了模型。
另外是医学服务,从医学服务角度来讲,不仅仅是数据,要形成服务,形成闭环,然后由服务过程中间产生新的数据,由专家系统真正诊断、治疗、跟踪、管理。所以把数据和专家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不仅仅是医疗领域中间,在人工智能总体发展过程中,目前来讲一部分是基于数据,一部分是基于规则,现在是数据占上风,规则占下风,但总体来讲这两个必须结合起来。
这个规则在很多意义上是很难做到的,围棋上能做到,但是医疗方面还是很难,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精准预防、精准诊疗、精准康复,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谈到经纶世纪在基层所做的示范点项目,经纶世纪提供的方案是政策推动、专家指导、技术职称的全科医生机器人,这个全科医生机器人实际上是帮助基层医生把常见病治疗、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实现一体化,作为全科医生智能助手存在。
余中表示,在基层,条件非常艰苦,通过小小的机器人就能够把我们所说的大的重要的医疗资源、新的技术,从数据、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远程医疗,很方便的输送到基层那边,帮助基层的医生能够做他们需要做的工作,让底下很多老百姓觉得用这种方式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治疗,而且是体系化、系统化的做法,这是非常欣慰的。
把最阳春白雪的人工智能产品,恰恰和最基层的医学服务、最基层的医疗服务、最基层健康管理服务紧密的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的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思路。
通过医联体、医供体方式把管理服务结合起来,把动态的数据和静态的数据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是数据驱动的模型,一部分是专家系统,这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
张雪莉:健康管理人才的国家职业认证体系介绍
整个健康管理产业里面,所有人都在运营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真正解决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的人一定是健康管理师或者是护士,或者是说我们能走到患者身边的人,绝对不会是医生。但是在医疗体系当中的时候,医生或者全科医生,有可能在治病环节上是走在患者身边的,但最后的端口一定是护士,或者是我们说未来的健康管理师。
在全国的很多综合医院都开辟了健康管理中心,效益还不错,而且里面大部分工作的人都是护士,由护士再培养成为健康管理师。当时的体系里面健康管理师都是卫计委进行认定的,所以具有这样的国家职业资格。
今年健康管理这个职业终于政策上尘埃落定了,之前这么多年时间没有这么清晰,导致市场比较混乱、鱼龙混杂,厦门卫生计生委已经用了几年的时间建立“三师共管”的体系,健康管理师是持证上岗的,在社区体系里需要这样的角色定位。
为什么厦门最早?
卫计委做健康管理师职业初期的时候,厦门是参与度最高的,所以2012年以前,厦门就已经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当中,引入了“三师共管”的模式。明确了“健康管理师”、“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三个角色,“三师共管”模式这一两年在家庭签约的业绩当中做的非常突出,也是因为他们采用了这样的管理模式。
芶正猛:远程医疗的大象医生逻辑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推动信息技术在整个医疗领域进行应用,《平价医疗法案》颁布后,以服务价值为导向的医疗付费模式成为主流,美国“互联网+医疗”已基本覆盖医疗服务各个环节,针对特定病种开展远程诊断服务。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初级保健通过使用“互联网+医疗”应用每年可节约10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将为整个医疗系统节约300亿美元。
大象医疗遵循的逻辑,是生态的布局,运营包括专科、基因、大数据,最终到赛道上是相互衔接的。
大象医疗过去一年干了很多的事,一是组建了医生团队,包括北京、上海为主体的三甲医院基本上已经签完了,医生做远程医疗的时候会面临一个问题,问诊量比较大;二是做AI辅助,也做远程医疗音视频会诊。
这是我们定义的线下物理场景和检查手段,线上通过互联网预约平台可以组织起来幼稚的医疗资源,同时和对应的药师服务,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完成问诊、检查、药师、转诊的逻辑服务,最后实现诊后和诊后的健康管理。
这个逻辑我们所定义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完成问诊到检查,到治疗,到药师的服务。中国今天为了健康管理或者预防前移的关口,大部分能够通过远程解决,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群解决所需要健康服务。
我们来看远程医疗未来应该怎么走?
第一,有关的资质监管、有关指控监管越来越严格。看病、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一定马虎不得,尤其过去一年时间“撸起袖子努力加油干”,我们不颠覆现有的理念,是完成以前完成不了的短板的;
第二,线上是传统医疗的补充,线上线下一定融合发展。从在线咨询、智能分诊、预约挂号,到保险支付、药物购买及配送,打通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流程,形成医疗服务生态圈,为百姓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一体化医疗服务,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可穿戴设备使家庭将成为智能医疗时代各大公司竞逐的核心场景。今天涉及到规范性要求、行业监管性要求,所以远程医疗我们定义在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发生的,围绕着慢病所一开展的业务,但是未来如果说真正要遍及到更多的患者、遍及到更多的基层民众,那么可穿戴设备随着技术的完备、随着相关的设备功能性延展,应该说进入到家庭的远程医疗更有竞争力。
刘琦开:健康管理产业投资逻辑思考
健康管理是消费升级,不是日常的治疗需求,是消费升级的需求,消费升级的需求就意味着你要满足的是用户的非刚性需求。目前来看,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基础医疗,支付方主要是医保,当然有部分的自费和商保,还有一部分高端医疗服务。比如和睦家医院、麻省医疗国际医疗等等。
大部分高端医疗服务的本质实际上不是解决看病难和贵的问题,更多解决精准的需求以及心理的依赖,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核心会把高端医疗和健康消费会合并到消费升级里面思考,这是我们比较想要从风险投资的角度跳出医疗行业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核心,我们看下来还是希望从基础医疗、高端医疗到消费者之间转换,基础医疗到消费升级领域。消费升级里面非常大的问题是什么?可能就是真正串联起来的基于支付需求、支付意愿、支付能力的模式。
基于复星同浩的C2M模式,健康管理行业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1. 如何提升客户( C端)数量,降低获客成本,增加客户粘性?
获客不是目的,获客完之后要次日留存,次日留存至少七日,一周留存有一点点价值,一月留存价值比较大,如果有年留存几乎是好用户。
2. 如何针对客户的需求丰富我们的产品(M端),进一步提升产品力?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怎样用新技术将传统的医疗服务能力变得资产更轻、更规模化、效率更高。需要理解我的产品是什么,我的服务是什么?如何提高客单价这几个问题。
3.如何打通C端(客户)和M端(产品)的链接和支付,同时强化不同产品线之间的协同?
保险既包括医保也包括商保,未来的核心应该二八分,80%由基础医保负责,20%是商保,20%是非升级,所以未来大家买健康服务,我认为就是买消费品,更有技术含量的消费品,更多交互的消费品,应该是这个机会,只有把这几个串起来,那我的C2M才立得起来。
这三点如果能够回答的话,就应该在健康管理行业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同时健康管理就相当于基础设施,在整个医疗领域里面,现在核心是解决技术需求,但未来我认为整个医疗的模式会改变。
现在都是医院在那里,所有的患者自己定位,定位医院的属性、医生的属性,然后集中在哪里去,现在是这样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弊端就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造成及其拥挤。
未来是什么呢?由于创业者在这里建立了身体画像、行为画像进行数据连接,所以未来诊所和医院只是置业点而已,患者和医生之间,医生也要打引号,可能有的是智能交互的知识图谱,有的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医生,患者和与能够解决患者问题的置业点进行链接,而且是无障碍的匹配。